当前位置:优秀论文/二等奖 - 文章详情
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造价分析
吴生东
(四川正则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,四川 成都 610041)
摘 要:深入探讨了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相关技术,对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造价进行了详细分析。通过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证解释,阐述了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在经济、环境和社会效益方面的优势。同时,也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,为推动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。
关键词:绿色建筑;绿色施工;造价分析;技术应用
0 引言
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,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理念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。绿色建筑旨在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,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,为人们提供健康、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。绿色施工则强调在施工过程中实现四节一环保(节能、节地、节水、节材和环境保护),降低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。然而,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造价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广泛推广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深入分析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造价,对于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1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技术
1.1绿色建筑技术
1.1.1 节能技术
(1)外墙保温技术: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,如聚苯板、岩棉板等,减少建筑物的热量损失。
(2)门窗节能技术:选用隔热性能好的门窗材料,如断桥铝合金、Low-E 玻璃等,降低室内外热量传递。
(3)太阳能利用技术:安装太阳能热水器、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,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热水和电力。
1.1.2 节水技术
(1)雨水收集利用系统:收集雨水,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、道路冲洗等。
(2)中水回用系统: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,用于冲厕、洗车等非饮用水用途。
(3)节水器具应用:安装节水型水龙头、马桶等,减少水资源浪费。
1.1.3 节地技术
(1)合理规划建筑布局:提高土地利用率,减少建筑物占地面积。
(2)地下空间开发利用:建设地下停车场、地下商场等,拓展建筑使用空间。
1.1.4 节材技术
(1)新型建筑材料应用:采用环保、可再生的建筑材料,如木材、竹材等,减少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依赖。
(2)建筑垃圾回收利用: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回收,加工成再生骨料等,用于建筑施工。
1.2 绿色施工技术
1.2.1 环境保护技术
(1)扬尘控制:设置围挡、洒水降尘、覆盖裸土等措施,减少施工扬尘。
(2)噪声控制:选用低噪声设备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,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。
(3)污水处理:设置沉淀池、隔油池等,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。
1.2.2 资源节约技术
(1)水资源节约:采用节水型施工设备、设置循环用水系统等,减少施工用水消耗。
(2)材料节约:优化施工方案、加强材料管理等,减少材料浪费。
(3)土地资源保护:合理规划施工场地、减少临时占地等,保护土地资源。
1.2.3 施工管理技术
(1)信息化管理:利用建筑信息模型(BIM)等技术,实现施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,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。
(2)绿色施工评价:建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,对施工过程进行量化评价,促进绿色施工的持续改进。
2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造价分析
2.1 绿色建筑造价分析
2.1.1 初期投资成本
绿色建筑的初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,主要原因包括:
(1)采用先进的节能、节水、节地、节材技术和设备,增加了建设成本。 (2)绿色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要求较高,需要专业的设计团队和施工队伍,增加了人力成本。
2.1.2 运营成本
绿色建筑在运营过程中具有较低的运营成本,主要表现在:
(1)节能技术的应用降低了能源消耗,减少了能源费用支出;
(2)节水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资源消耗,降低了水费支出;
(3)良好的室内环境质量减少了疾病发生率,降低了医疗费用支出。
2.1.3 生命周期成本
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,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相对较低。虽然绿色建筑的初期投资较高,但是在运营阶段的成本节约可以弥补初期投资的增加,并且在建筑物拆除后,部分绿色建筑材料可以回收利用,减少了废弃物处理成本。
2.2 绿色施工造价分析
2.2.1 环境保护成本
绿色施工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,如扬尘控制、噪声控制、污水处理等,增加了施工成本。
2.2.2 资源节约成本
绿色施工通过节约用水、节约材料等措施,可以降低资源消耗成本。但是,采用节水设备、新型建筑材料等可能会增加一定的成本。
2.2.3 施工管理成本
绿色施工需要加强施工管理,建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等,增加了管理成本。
3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
3.1 直接经济效益
3.1.1 能源节约效益
绿色建筑采用节能技术,可大幅降低能源消耗。例如,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能为建筑提供部分电力,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,降低电费支出。据统计,绿色建筑的能源消耗可比传统建筑降低 20% 至 50%,长期来看,能为业主节省可观的能源费用。
3.1.2 水资源节约效益
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等节水措施,可减少对市政供水的需求,降低水费开支。同时,节约用水也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,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。
3.1.3 材料节约效益
绿色建筑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,可减少对传统建筑材料的需求,降低材料成本。此外,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还能减少废弃物处理费用,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。
3.2 间接经济效益
3.2.1 提高建筑价值
绿色建筑具有良好的室内环境质量和节能环保性能,能提高建筑的市场价值。在房地产市场上,绿色建筑往往更受消费者青睐,售价和租金相对较高。
3.2.2 提升企业形象
企业建设绿色建筑和实施绿色施工,展示了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,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。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。
3.2.3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
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发展,带动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,如太阳能产业、节能设备制造产业、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等。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,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。
4 实际案例分析
4.1 案例一:某绿色办公大楼
4.1.1 项目概况
该办公大楼建筑面积为 20000 平方米,采用了多项绿色建筑技术,如外墙保温、太阳能光伏发电、雨水收集利用等。
4.1.2 造价分析
(1)初期投资成本
该项目的初期投资成本为每平方米 3000 元,比传统办公大楼高出约 20%。主要原因是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、高效保温材料等,增加了建设成本。
(2)运营成本
该项目在运营过程中,每年可节约能源费用约 30 万元,节约用水费用约 10 万元。同时,良好的室内环境质量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,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。
(3)生命周期成本
预计该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比传统办公大楼低约 15%。主要原因是在运营阶段的成本节约可以弥补初期投资的增加,并且在建筑物拆除后,部分绿色建筑材料可以回收利用。
(4)经济效益分析
该绿色办公大楼的能源节约效益显著,每年可节省大量的电费支出。同时,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的应用,降低了水费开支。此外,良好的办公环境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,间接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。
4.2 案例二:某绿色住宅小区
4.2.1 项目概况
该住宅小区占地面积为 10 万平方米,采用了多项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技术,如地源热泵、中水回用、装配式建筑等。
4.2.2 造价分析
(1)初期投资成本
该项目的初期投资成本为每平方米 2500 元,比传统住宅小区高出约 15%。主要原因是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、装配式建筑等,增加了建设成本。
(2)运营成本
该项目在运营过程中,每年可节约能源费用约 50 万元,节约用水费用约 20 万元。同时,良好的居住环境质量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,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。
(3)生命周期成本
预计该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比传统住宅小区低约 20%。主要原因是在运营阶段的成本节约可以弥补初期投资的增加,并且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速度快、质量高,减少了施工周期和后期维护成本。
(4)经济效益分析
该绿色住宅小区的地源热泵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等节能节水技术,为居民节省了能源和水费支出。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提高了施工效率,降低了施工成本。同时,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小区的市场价值,为开发商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。
5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造价控制策略
5.1 加强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
(1)优化设计方案:在满足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要求的前提下,通过优化建筑布局、结构形式、设备选型等,降低建设成本。
(2)采用价值工程分析:对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各项技术进行价值工程分析,选择性价比高的技术方案。
5.2 加强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
(1)加强施工管理: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体系,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、安全、进度和成本控制。
(2)推广新技术、新材料:积极推广绿色施工新技术、新材料,提高施工效率,降低施工成本。
5.3 争取政策支持
(1)申请绿色建筑补贴: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绿色建筑补贴,降低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。
(2)享受税收优惠政策: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,降低企业的税负。
6 结语
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是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。虽然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造价相对传统建筑和施工要高,但是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,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具有较低的生命周期成本和良好的经济、环境和社会效益。通过加强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,争取政策支持等措施,可以有效降低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造价,促进其广泛推广和应用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我们应不断创新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技术,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为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参考文献:
[1] 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GB/T 50378-2019.
[2] 《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》GB/T 50905-2014.
[3] 王清勤.《绿色建筑技术与成本分析》.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18.